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护理园地>专科护理>

骨科专科护理技术

时间:2016-01-11 10:24:28    浏览量:1294次

轴线翻身法
(一)目的: 1.协助颅骨牵引、脊椎损伤、脊椎手术、髋关节术后的患者在床上翻身。
2.预防脊椎再损伤及关节脱位。  3预防压疮,增加患者舒适感。
(二)实施要点
1.评估患者:(1)了解患者病情、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。 
(2)观察患者损伤部位、伤口情况和管路情况。
2.操作要点:
(1)核对患者,帮助患者移去枕头,松开被尾。
(2)三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同侧,将患者平移至操作者同侧床旁。
(3)患者有颈椎损伤时,一操作者固定患者头部,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,使头、颈随躯干一起缓慢移动,第二操作者将双手分别置于肩部、腰部,第三操作者将双手分别置于腰部、臀部,使头、颈、肩、腰、髋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,翻转至侧卧位。患者无颈椎损伤时,可由两位操作者完成轴线翻身。
(4)将一软枕放于患者背部支持身体,另一软枕放于两膝之间并使双膝呈自然弯曲状。
3.指导患者:告知患者翻身的目的和方法,以取得患者的配合。
(三)注意事项
1.翻转患者时,应注意保持脊椎平直,以维持脊柱的正确生理弯度,避免由于躯干扭曲,加重脊柱骨折、脊髓损伤和关节脱位。翻身角度不可超过60度,避免由于脊柱负重增大而引起关节突骨折。
2.患者有颈椎损伤时,勿扭曲或者旋转患者的头部,以免加重神经损伤引起呼吸机麻痹而死亡。
3.翻身时注意为患者保暖并防止坠床。
4.准确记录翻身时间。
输液泵/微量泵的使用技术
(一)目的 
准确控制输液速度,使药物速度均匀、用量准确并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发生作用。
(二)实施要点:
1.评估患者:(1)了解患者身体状况,向患者解释,取得患者合作。
(2)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。
2.操作要点:(1)核对医嘱,做好准备。(2)安全准确地放置输液泵。
(3)正确安装管路于输液泵,并与患者输液器连接。
(4)按照医嘱设定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及其他需要设置的参数。
(5)使用微量输液泵应将配好药液的注射器连接微量输液泵泵管,注射器正确安装于微量输液泵。
3.指导患者:
(1)告知患者使用输液泵的目的, 输入药物的名称、输液速度。
(2)告知患者输液肢体不要进行剧烈活动。
(3)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或者调节输液泵,以保证用药安全。
(4)告知患者有不适感觉或者机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。
(三)注意事项
1.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需参数,防止设定错误延误治疗。
2.护士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,及时排除报警、故障,防止液体输入失控。
3.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,防止发生液体外渗,出现外渗及时给予相应处理。
换药技术
(一)目的:为患者更换伤口敷料,保持伤口清洁,预防、控制伤口感染,促进伤口愈合。
(二)实施要点
1.评估患者:(1)询问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。  (2)观察、了解伤口局部情况。
2.操作要点:  (1)核对医嘱。(2)协助患者取得舒适的体位。(3)正确暴露伤口。
(4)区分伤口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换**法。(5)正确处理伤口并固定。
3.指导患者:
(1)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及配合事项。
(2)告知患者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,敷料潮湿时应当及时更换。
(三)注意事项
1.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。
  2.包扎伤口时要保持良好血液循环不可固定太紧,包扎肢体时应从身体远端到近端,促进静脉回流。
静脉留置针技术
(一)目的: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,便于抢救,适用于长期输液患者。
(二)实施要点:1.评估患者: 
(1)询问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,向患者解释并取得患者配合。(2)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。
2.操作要点: 
(1)核对医嘱,做好准备。   (2)携用物至患者旁,协助患者做好准备,取舒适体位。
(3)选择患者适宜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, 穿刺成功后,松开止血带,并压住导管前端处的静脉,抽出针芯,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,用无菌透明膜作封闭式固定(安全留置针省略部分步骤)。
将输液器与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连接。 (5)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。
(6)在无菌透明膜上注明穿刺日期。
(7)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,将呼叫器放置于患者可及位置。(8)观察患者情况。
(9)封管时消毒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,用5-10毫升肝素盐水正压封管。
3.指导患者:
(1)向患者解释使用静脉留置针目的和作用。
(2)告知患者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,不输液时,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,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。
(三)注意事项
1.更换透明贴膜后,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。2.静脉套管针保留时间可参照使用说明。
3.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、肿,询问患者有关情况,发现异常时及时拔除导管,给予处理。
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
  一、目的: 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、自主呼吸和意识,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。
(二)实施要点:  
1.评估患者:
(1)判断患者意识:呼叫患者、轻拍患者肩部。确认患者意识丧失,立即呼救,寻求他人帮助。
(2)判断患者呼吸:通过看、听、感觉(看:胸部有无起伏;听:有无呼吸音;感觉:有无气流逸出。)三步骤来完成,判断时间为10秒钟,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,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。
(3)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: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(相当于喉结的部位),旁开两指,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。判断时间为10秒钟。如无颈动脉搏动,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。
2.操作要点:  (1)开放气道:将床放平,如果是软床,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,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。
‚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,应当清理患者呼吸道,取下活动义齿。ƒ开放气道,采用仰头抬颏法。
(2)人工呼吸:
口对口人工呼吸:送气时捏住患者鼻子,呼气时松开,送气时间为1秒,见胸廓抬起即可。
‚应用简易呼吸器: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,氧流量8-10升/分,一手固定面罩,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,每次送气400—600毫升,频率10—12次/分。
(3)胸外按压:按压部位:胸骨中下1/3处。
‚按压手法: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,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,手指并拢,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,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,双肘关节伸直,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。
ƒ按压幅度:使胸骨下陷4-5厘米,而后迅速放松,反复进行。
„按压时间:放松时间=1:1。   …按压频率:100次/分。  †胸外按压:人工呼吸=30:2。
‡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10秒钟,如已恢复,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;如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未恢复,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,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。
(三)注意事项
1.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,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。
2.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,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,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,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。
3.胸外按压时肩、肘、腕在一条直线上,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。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。
经气管插管/气管切开吸痰法
(一)目的:   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,保证**的通气。
(二)实施要点:    
1.评估患者: (1)了解患者病情、意识状态。   
 (2)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。(3)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,取得患者配合。
2.操作要点:
 (1)做好准备,携物品至患者旁,核对患者。
 (2)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%,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,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。
 (3)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,调节压力(成人为150—200mmHg)。
 (4)打开冲洗水瓶。
 (5)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,一只手戴无菌手套,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,根部与负压管相连。
 (6)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,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。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,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,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,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。
 (7)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,给予患者100%的纯氧2分钟,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。
 (8)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,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更换吸痰管。
 (9)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、血氧饱和度、生命体征变化情况。
 (10)协助患者取安全、舒适体位。
(三)注意事项
1.操作动作应轻柔、准确、快速,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,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,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。
2.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,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,不可粗暴盲插。
3.吸痰管**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/2,负压不可过大,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,以免损伤患者气道。
4.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,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。
5.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、口鼻腔之用,不能混用。
6.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,如有心率、血压、呼吸、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,应当立即停止吸痰,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。
心电监测技术
(一)目的:   监测患者心率、心律变化。
(二)实施要点: 
  1.评估要点:  (1)评估患者病情、意识状态。  (2)评估患者皮肤状况。(3)对清醒患者,告知监测目的及方法,取得患者合作。(4)评估患者周围环境、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。
  2.操作要点:   (1)检查监测仪功能及导线连接是否正常。(2)清洁患者皮肤,保证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。(3)将电极片连接至监测仪导联线上,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,避开伤口,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。(4)选择导联,保证监测波形清晰、无干扰,设置相应合理的报警界限。
 3.指导患者:
(1)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。
(2)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,以免干扰监测波形。
(3)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,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。
(三)注意事项
1.根据患者病情,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。
2.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,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。
3.每日定时回顾患者24小时心电监测情况,必要时记录。
4.正确设定报警界限,不能关闭报警声音。
5.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,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。
6.对躁动患者,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,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。
7.停机时,先向患者说明,取得合作后关机,断开电源。
除颤技术
(一)目的 :纠正患者心律失常。
(二)实施要点1.评估要点:了解患者病情状况,评估患者意识、心电图状况以及是否有室颤波。
2.操作要点:
(1)迅速携除颤器及导电糊或者生理盐水纱布至患者旁。(2)监测患者心律。
(3)在电极板上涂以适量导电糊或者生理盐水纱布,涂抹均匀。
(4)确认电复律方式为非同步方式,能量选择正确。
(5)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,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, 压力适当。
(6)再次观察心电示波,确实需要除颤,充电后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。
(三)注意事项:
1.除颤前确定患者除颤部位无潮湿、无敷料。如患者带有植入性起搏器,应注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厘米。
2.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者间接与患者接触。
3.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,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。
4.动作迅速,准确。   5.保持除颤器完好备用。
患者约束法
(一)目的
1.对自伤、可能伤及他人以及的患者限制其身体或者肢体活动,确保患者安全,保证治疗、护理顺利进行。
2.防止患儿过度活动,以利于诊疗操作顺利进行或者防止损伤肢体。
(二)实施要点:  1.评估患者:
(1)评估患者病情、意识状态、肢体活动度、约束部位皮肤色泽、温度及完整性等。
(2)评估需要使用保护具的种类和时间。
(3)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约束的必要性,保护具作用及使用方法,取得配合。
2.操作要点:
(1)肢体约束法:暴露患者腕部或者踝部;用棉垫包裹腕部或者踝部;将保护带打成双套结套在棉垫外,稍拉紧,使之不松脱;将保护带系于两侧床缘;为患者盖好被整理床单位及用物。
(2)肩部约束法: 暴露患者双肩;将患者双侧腋下垫棉垫;将保护带置于患者双肩下,双侧分别穿过患者腋下,在背部交叉后分别固定于床头;为患者盖好被,整理床单位及用物。
(3)全身约束法:多用于患儿的约束。具体方法是:将大单折成自患儿肩部至踝部的长度,将患儿放于中间;用靠近护士一侧的大单紧紧包裹同侧患儿的手足至对侧,自患儿腋窝下掖于身下,再将大单的另一侧包裹手臂及身体后,紧掖于靠护士一侧身下;如患儿过分活动,可用绷带系好。
3.指导患者:
(1)告知患者及家属实施约束的目的、方法、持续时间,使患者和家属理解使用保护具的重要性、安全性,征得同意方可使用。
(2)告知患者和家属实施约束中,护士将随时观察约束局部皮肤有无损伤、皮肤颜色、温度、约束肢体末梢循环状况,定时松解。
(3)指导患者和家属在约束期间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,保持适当的活动度。
(三)注意事项
1.实施约束时,将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,约束带松紧适宜,以能伸进一、二手指为原则。
2.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状况。
3.保护性约束属制动措施,使用时间不宜过长,病情稳定或者治疗结束后,应及时解除约束。需较长时间约束者,每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并活动肢体,并协助患者翻身。
4.准确记录并交接班,包括约束的原因、时间,约束带的数目,约束部位,约束部位皮肤状况,解除约束时间等。 
膀胱冲洗护理
(一)目的 :1.使尿液引流通畅。  2.治疗某些膀胱疾病。
   3.清除膀胱内的血凝块、粘液、细菌等异物,预防膀胱感染。
   4.前列腺及膀胱手术后预防血块形成。
(二)实施要点 :1.评估患者:
(1)询问、了解患者病情,向患者解释,取得合作。 
(2)了解患者尿液的性状、有无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膀胱憋尿感,是否排尽尿液及尿管通畅情况。 
2.操作要点:(1)进行核对,做好准备。   (2)洗手,戴口罩。
(3)将膀胱冲洗液悬挂在输液架上,将冲洗管与冲洗液连接,Y形管一头连接冲洗管、另外两头分别连接导尿管和尿袋。连接前对各个连接部进行消毒。
(4)打开冲洗管,夹闭尿袋,根据医嘱调节冲洗速度。
(5)夹闭冲洗管,打开尿袋,排出冲洗液。如此反复进行。
(6)在持续冲洗过程中,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冲洗液的量及颜色。评估冲洗液入量和出量,膀胱有无憋胀感。
(7)冲洗完毕,取下冲洗管,消毒导尿管口接尿袋,妥善固定,位置低于膀胱,以利引流尿液。
(8)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。
(三)注意事项 :1.严格执行无菌操作,防止医源性感染。
2.冲洗时若患者感觉不适,应当减缓冲洗速度及量,必要时停止冲洗,密切观察,若患者感到剧痛或者引流液中有鲜血时,应当停止冲洗,通知医师处理。 
3.冲洗时,冲洗液瓶内液面距床面约60厘米,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,利于液体流入,冲洗速度根据流出液的颜色进行调节,一般为80-100滴/分钟;如果滴入药液,须在膀胱内保留15-30分钟后再引流出体外,或者根据需要延长保留时间。 
4.寒冷气候,冲洗液应加温至35℃左右,以防冷水刺激膀胱,引起膀胱痉挛。
5.冲洗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。